只要开始做事,就会遇到困难。
经历了出版一本书的过程,才知道之前对出版一本书的难度被大大低估了。做成一件事,往往会衍生出其他的问题和困难,而我们的成长,也在升级打怪中得以实现。
通常,人们认为做成一件事,只要专注在事情本身就能达成目标。通过写书、找出版社这个过程,我体会到原来做成一件事,需要的不仅仅是做成这件事本身的技能。
可能很多人和我一样,一开始会天真地认为,写书只要具备写作技能就好了,事实并非如此。
写作和出书是两个逻辑。写作可能在互联网平台分享,基本上传播成本可以忽略不计。而出书,尤其是纸质图书,是需要系统的写作输出和印刷,这一流程的复杂和系统性就增加了传播的成本。
出版社在考量一本书是否值得出版时,都会以商业逻辑去决策。就像投资一个项目,需要分析投入产出比。
衡量一本书是否有出版价值不仅时内容的优质与否,还有商业价值回报。
出版逻辑就决定了一个作者需要前期打磨的多维能力,即写作技能,能够打造一款内容产品的能力;以及营销能力,即作者的个人影响力,是否能够支持起后期产品的销售。
意识到这两个问题,也就知道做成一件事,往往会衍生出其他的事情。如果在书店逛一圈儿,你会发现很多图书成功出版的作者,他们往往是这个领域的专家或成功人士,然后以出书的形式打造个人的系统性知识内容产品和个人影响力。多维度的能力会降低做成一件事的难度。
作者塞德希尔· 穆来纳森和埃尔德·沙菲尔在其《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著作中提到,在长期研究穷人和扶贫的过程中意识到事物稀缺的特性会俘获注意力。这会产生管窥的问题,即由于关注某一件事物而忽略其他事物。他们将人的心智形象地比喻成带宽,稀缺会降低带宽的容量,让人缺乏洞察力和前瞻性,甚至减弱执行力。
我在写书稿初期时,专注在写作本身,没有分散过多的精力在其他事情上。这样的好处是我能够集中力量在极有限的两周完成十几万字的书稿。但问题也显现出来,过于集中在一件事情让我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其他同样重要的事,例如考虑这本书稿是否能够找到合适的出版方。
有一条做事的规律是,完成一个任务实际花费的时间总会超过计划花费的时间,就算制定计划的时候考虑到本法则,也不能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这个现象被称为“候世达法则”。
在给出版投稿的过程中,我也深有感触,做成一件事的难易程度往往不是初始能够预期的。需要做好很多其他方面的准备,个人影响力,也就是是否被人知道,是一种价值流通的强货币。
《论语》里记录了孔子对入仕,即做官的看法。孔子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如果没有人举荐做官,却不恼怒,不也是君子吗?
《论语》里反复提到的“人知之”和“人不知”,就是指是否有人发现了自己的才能,有没有人举荐自己做官的意思。
《先进篇》里说:“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意思是:“平常的时候,就说‘没有人举荐我们做官。’假如有人举荐你们,你们能拿出什么本领呢?”
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知道管理被人知与不知的心态。无论外界是否知道还是不知道自己,都以君子的心态应对,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如果自己的能力被发现,需要思考自己的本领是什么?如何匹配对方的期待呢?
这里暗藏了一个逻辑,即在没被外界发现自己的才能时,要如何自处?
这个问题同样适用在当下,刚刚提到的出书便是一个简单的例子。做现在的事,结果交给时间。
在奔向一个目标时,要换位思考,考虑到利益相关方,也就是你希望与之协作完成这个目标的人和组织是否也具备同样的关切,是否也能从中获取价值。
李笑来[footnoteRef:4]老师分享过自己的思考,他认为生活的本质就是这样,你想要什么,它偏不给你什么。这也侧面说明了,同样的问题不仅会落在自己身上,而是绝大多数人都会遇到的问题。
摆脱这个死循环的方法只有一个——给我什么我就用好什么,积累到一定程度再去换能换的东西。
在想到“我要什么”的时候马上提醒自己,接下来要花一些时间去思考“我有什么”,转瞬间让你“脚踏实地”。 最坏的情况是“我什么都没有”,这也许令人气馁,但其实对任何一个正常人来说,还有时间、还有精力、还有正常的智商就已经足够了。只要努力,只要勤奋,机会总是存在的——我们必须要相信这一点,最好相信到毫不怀疑。
在心理落差间,重要的是找到弥补想要和现实之间的差距,然后用现有的资源向期待的目标转化和接近。
给出版社投稿的经历和反馈,教会我一个重要的道理,即有效地走出困境,是学会接受暂时的现实。这里强调“暂时的”现实,而不是接受一个永久的现实。
暂时的现实和永久的现实之间存在一个大的间隔,这个间隔就是时间产生的变量,变量意味着局势的改变,也蕴藏着可能的机会。
相信存在时间变量的意义有什么好处呢?有一种吸引力法则,相信自己是什么,就会成为什么。
邓紫棋在一场演讲中提到,你相信什么,你就会朝向什么。在她小的时候,她不相信自己有一天可以作曲,对自己的不自信导致她的词曲毫无突破。一次偶然,她的学姐的原创歌曲给了她启发,她觉得自己也有可能做到。13岁的时候,她第一首全词曲创作诞生了——《睡公主》。
沉睡中的主角怎会怕寂寞
童话中的主角一百年躺卧
埋在心底的爱慕如果跟你透露
其实也只是爱慕
如现实中只可以
独个妄想不休止
宁愿继续沉睡
几年后,她在《差不多姑娘》这首里传递着一种信息,她告诉所有认为自我价值低的姑娘们,你相信你自己是谁,远比你真的是谁更重要。只有相信,你才会有挖掘和发挥潜力的动力和机会。
差不多的姑娘
追逐差不多的漂亮
她们差不多的愿望
牵着她们鼻子方向
都露着差不多的腰 Fake着差不多的微笑
……
差不多姑娘 都土生土长 在有毒的土壤
差不多都曾对镜子里的自己失望
差不多都遗忘 没有武装的模样
这差不多的症状 夸张
小时候她相信自己是个创作歌手,在不断地努力后,她作词、作曲的潜能得以发挥出来,成为了创作歌手。但多年来一直停留在只是歌手的水平,没想到后来有一天她可以包揽音乐的制作、编曲、混音,甚至是企划,还能做很多其他的事情,扮演其他的角色和承担更多的职责。
很多时候,人的潜能是逼出来的,被自己的野心,被环境推进着走出来的。学着相信自己,不给自己设限。她渐渐明白,自己存在的意义就是用生命影响生命。
现在我开始有意识地打造影响力矩阵,在朋友圈、“创客史记”公众号、领英平台等内容端增加输入内容和思考。目前有很多朋友看到我的行动,但可能还没有理解我这样做的背后的逻辑。相信一段时间后,都会有答案。对未来最大的慷慨,就是把时间献给现在。
看到李笑来老师的一个很有启发的类比:
当你遇到一扇被锁着的门,你应该去哪里找钥匙?
显然不应该只盯着锁头看,是吧?
若锁孔里插着一把钥匙,那么锁头就相当于是开着的,不是吗?
之所以打不开那扇门,就是因为它是上了锁的,而能打开那把锁头的钥匙,一定在别等地方啊。
当我们遇到任何问题的时候,也是一样的道理:那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它就像一把锁住的锁头;解决方案就像钥匙,一定不会在锁孔里插着,而是在别的什么地方。所以,当我们尝试解决任何问题的时候,如果只盯着问题看,只盯着问题想,只盯着问题寻找解决方案,通常只能以无奈告终。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摘自《成长流量》 常娜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出版一本书对于不怎么接触出版行业的人来说,是很朦胧的。很多作者花费数年心血完成书稿,最后却出书无门。
这样的情况屡见不鲜。而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要么是不知道怎么联系出版社、要么是联系到了出版社之后屡屡遭拒。而在职场中想要通过评审晋升的行内精英们,在面对评职文件要求的“出版专著”的指标时,也经常是一脸懵圈,不知所云。
正所谓术业有专攻,今天作为出版的行内人士,我就来为大家揭开图书出版的神秘面纱,助你理清思路,少走冤枉路。
一、找谁出版?
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是找出版社。没错,出版社作为出版图书的“龙头”来讲,是大多数作者的不二之选。
但问题来了,你如何能准确地找到与自己书稿内容相匹配的出版社?你如何能让出版社接受并出版你的书稿?
仅是这两个问题,就足以把大多数经验不丰富的作者拒之门外了。
其实找谁出版是有一定的技巧的,对于第一个问题,解决起来其实也很简单——在书店找几本跟自己题材相似的书籍,然后在书上去找出版社的情况,责任编辑,电话等,然后致电对方,自报家门、书稿内容。
这里需要重点提醒一下,跟编辑沟通您的书稿的时候,尽量不要啰嗦,而是要体现您书稿的亮点,能让他耳目一新,提起他的兴趣,然后要求能进一步沟通书稿内容,据很多作者反应这个方法还是有用的。
但是这个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为编辑的工作是很忙碌的,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听一些长篇大论,除非您第一通电话就能让责任编辑觉得你的书稿十分出彩,极其有出版价值,否则可能也是得不到进一步进展的。
那也就是第二个问题了,你如何能让出版社接受并出版你的书稿?
这种情况下,最好的方法就是找出版公司让其帮你代理出版书籍,出版公司最大的好处就是,手上出版社比较多,基本上全国,甚至于国际的一些出版社都是有资源的,他们能根据作者提供的书稿内容为其找到最合适的出版社,相对来说自己能省事很多。
但找出版公司是要支付一定的费用的。因为他毕竟是盈利性的公司,肯定不会免费为作者服务,因此就又要提及另外一个问题了,那就是出书的费用问题。
二、出书费用
很多作者认为自己才华横溢,满腹经纶,要是出书的话,那肯定是要出版社给稿费的。
这种想法是大错特错的。因为如果每个出书的人都这样做的话,那出版社也是承受不起的。公费出书只适合一些自带流量的人,比如本身就是知名作家,或者书稿在网络平台有一定的粉丝量,或者是出版社十分看好你这本书的前景,愿意在你这本书上投资。除此之外,出书都得自费。
当然,作者朋友也不必灰心,因为就算是名家,他出版的第一本书也大多是自费,公费出版的作者实在是少之又少,所以今天主要给大家讲讲自费出版的费用问题。
出书主要是分为国内出版社出版跟国际出版社出版,这两个的费用还是有一定的差别的,其实主要还是看你出书是用来干什么,下面就给大家讲一下这两个的区别:
1.国内自费出书国内自费出版的问题主要在于出版书号贵。但由于书号费是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统一下发的,因此书号费是没得商量的。另外,审编、排版、校对和印刷等都得作者自费,一般来说国内出版社价格四五万起步。
这中间主要涉及几个问题:
一、出版社。每个出版社对外合作的收费标准是不一样的,一般而言,出版社等级越高,自费出版的费用越高。目前受国家管控,出版社出版成本升高。
二、书号。书号分单书号、丛书号、电子书号。不同的书号管理费用不同,不同出版社相同类型的书号费用也有差异。
此外,作品字数、装订方式、印刷册数都会影响出书的费用。
国际出书的优点就是审核没那么严格,并且书号便宜,一般人都能承担得起。通过海外出版,让每位作者都有机会通过自费出版,实现作家梦,让每一本书都有被出版的可能。此类出版优点在于价格便宜,但出书也有局限,比较适合以下需求的作者:
(1)部分职称评审:职称评审一般会要求有CIP,但部分评审单位没有特定要求,比如只要求具有ISBN书号的著作,那么可以选择国际出书;
(2)新手作者:花费了大量心血写书稿,但国内出版社投稿屡屡遭拒,满腹才华,心有不甘,此时不妨选择低成本的国际出书,不仅圆了自己的出书梦,也可以防止作品被侵权;
(3)小众出版:像诗集、自传、教辅、家族传记等,仅作个人留念或小范围流通等,都可以选择国际出版。
但还有一个问题,在国际出版的书,还想在国内上架发行销售,可以吗?
其实也不是不可以,这就需要走引进流程,才能在国内进行上架销售,这个需要国内相关的管理单位审批办理,同时也会产生相应的引进费用。所以,当选择出书的时候,首先得想清楚自己出书的目的,然后再选择合适的出版社。
作者朋友创作了一本书,要怎么出版呢?今天主要面对没有出版经验的朋友,跟大家讲一讲,图书要怎么出版,作者需要从哪些流程去做。
1. 准备选题资料。
简单地说,需要作者提供书名、作者简介、图书内容简介、图书的立意、图书目录、样张等资料。想深入了解,欢迎查看我的文章《图书选题,应该包含哪些内容》。
2. 选择和确定出版社。
首先根据图书类型及自己的出版需求,初步确定几家出版社,作为备选。出版社没有好不好,只有适合不适合。
3. 联系出版社编辑。
联系出版社编辑主要通过两种方式。第一,作者有出版社朋友,可以直接联系。第二、没有出版社朋友。可以通过网络去搜索出版社的投稿信箱,直接投稿。但这种方式,很多人都会石沉大海,具体原因见《作者的投稿,为什么总石沉大海》。另外,也可以通过出版公司去代理出版。这种方式比较适合没有出版经验的作者,或自己没有时间去跟出版社“折腾”,好处是省时省力,效率高。比如联系本人,作为资深出版人,我曾出版图书千本以上,能免费提供选题优化,给予你营销建议,让难于出版变得更容易,让销量翻倍。
4. 选题论证。
提交选题资料,进行选题论证。作为出版社,要经过选题的三级论证才可以将选题列入出版计划。
5. 签署出版合同。
签署出版合同要看清楚条款和要求,之后就需要按照合同要求来进行。
6. 交稿。
此时,需要按合同要求,将作品成稿交给出版社或出版公司。
7. 出版社流程。
需通过三审三校、内文排版、封面设计、申请书号CIP,印刷等流程。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我的文章《书稿变成一本书,要经过哪些流程》。
8. 等图书印刷,出版上市。
如果你有出版想法,如果你有出版需求,如果你在某个行业有专业知识,我可以将您的知识增值变现,服务更多读者。让你的书稿变成图书。